近年来,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举措,探索出一条理论武装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径,让理论宣讲不仅“有声有色”,更“有实有效”,成为凝聚人心、助推发展的强大动能。
“思政课+练兵场”创新孵化,变“一枝独秀”为“百花争艳”
以“新声代”理论宣讲员孵化工程为抓手,整合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徐进工作室、星湖001文明实践综合体等阵地资源,打造集培训、磨稿、试讲于一体的孵化基地。常态化开展“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”抗战主题微宣讲、“共学 共讲 共悟”文明实践理论宣讲、月度磨稿会等各类活动,孵化基层宣讲员140余名,组建起平均年龄32岁的20人骨干宣讲团,构筑宣讲矩阵。他们坚持“对象分层、素材就地、语言接地”的原则,推动理论精准滴灌。针对企业职工、村民、商户等不同群体,宣讲内容量身定制,如泰宁村“小院夜话”将“共同富裕”转化为群众看得懂的“股权分红账本”,老党员用“种田口诀”诠释乡村振兴,泛书房将党史融入灯谜会……这些充满“泥土香”的转化,让理论变得可亲可感、易懂易记。同时,深挖本土资源,魏建功纪念馆、鑫缘蚕桑合作社、机器人产业园等鲜活故事,成为宣讲最生动的教材。
“开放麦+脱口秀”破圈表达,变“单向输出”为“双向共鸣”
打破“台上讲、台下听”的单向模式,海安经开区着力打造“移动课堂”“实践课堂”“智慧课堂”,增强参与感与吸引力。“新声代”宣讲团采用开放麦、脱口秀等形式,走进社区、企业、高校,讲述工匠精神、青年担当;“致富带头人”在田间地头现身说法,实景教学深入人心;针对年轻人,制作理论脱口秀短视频、开展直播互动,实现“按需点单”。在常态化基层巡讲的基础上,“新声代”宣讲团分别走进规上企业美勒森家居和慧源夜校等,在笑声与掌声中完成理论播种。村书记、企业代表现场“抢人”邀约,将宣讲从“报告式”变为“互动式”。理论相声《莫把爱情当交易》、故事宣讲《我在村里用AI》、理论脱口秀《舌尖上的烟火》等一批宣讲作品既具“新潮范”更有“热效应”。
“讲理论+重实践”双轮驱动,变“润物无声”为“掷地有声”
理论宣讲的落脚点是推动发展、服务民生。海安经开区构建“宣讲即调研”机制,宣讲员随身携带“民生诉求速记本”,同步收集问题,建立“问题发现—分类交办—跟踪反馈”闭环链条。目前已形成民情档案35份,实现理论传播与民意直通的双向奔赴。将宣讲课堂与工作实践深度融合,宣讲骨干通过“理论+实践”提炼出的3个书记项目已全部落地,重点解决老年助餐覆盖不足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9项民生发展难题。西场办事处新立村通过宣讲推动“村集体+家庭农场”模式,实现村均增收15万元,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检验宣讲实效。
理论宣讲是发展的“播种机”、民意的“连心桥”,更是实践的“助推器”。下一步,海安经开区将继续在“严谨与生动”“守正与创新”“供给与需求”间寻找最佳平衡点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实践之花,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安新实践注入不竭思想动力。